2023年8月1日 · 铌基双金属氧化物作为一种潜在的快充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因其独特的嵌锂通道而备受关注。然而,此类材料的导电性差和结构不稳定严重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本文采用熔盐法制备CoNb 2 O 6,并原位掺杂不同比例的高价V 5+离子。与传统的替代
了解更多2024年4月22日 · 硅因其极高的比容量(3579 mAh/g)而备受推崇,有望成为取代传统石墨阳极的主要竞争者。在新兴的可再生能源领域追求下一代高能锂离子电池的过程中,硅阳极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然而,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带来的巨大挑战严重阻碍了硅负极的工业规模应用,导致循环稳定性受损和库仑
了解更多5 天之前 · 中商情报网讯:2024年1-10月,我国锂离子电池(下称"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1-10月全方位国锂电池总产量890GWh,同比增长16%。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
了解更多2024年3月31日 · 本文针对锂离子电池中应用较为普遍的石墨负极,阐述了石墨负极在析锂、高低温、过充等条件下的失效机制,并重点介绍了对于不同失效机制下的先进的技术表征方法,其通过石墨的结构、脱嵌锂时的相变、石墨表面的形貌、负极所释放的热量和反应所产生的气体等
了解更多2014年9月1日 · 《国际制造业先进的技术技术译丛:锂离子充电电池》主要介绍了锂离子充电电池的正极材料,包括尖晶石型结构的锂嵌入材料、富锂氧化物、无稀土金属的铁基材料和用于锂微观电池的 锂钴氧化物,还介绍了LiMn2O4薄膜、V2O5薄膜、MoO4薄膜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更多2022年5月24日 · 新型电池规模化产线局部(左)及批量测试(右)来源:深圳先进的技术院供图 受得了炎热气候、扛得住冰天雪地、充电快速、成本还低,如此"能打"的
了解更多2024年11月13日 · 为了进一步厘清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一些关键问题,赛默飞世尔科技携手仪器信息网将于2024年11月13日(14:00-16:20)举办"先进的技术表征分析技术助力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研讨会"(线上直播),本次大会邀请了赛默飞世尔科技清洁能源市场和业务开发总监Brandon
了解更多2024年12月13日 · 12月7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李丽教授、吴锋院士课题组在高比能全方位固态锂离子电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对高镍正极设计了一种竞争掺杂策略,成功实现了异质原子(Ta)对高镍正极的体相掺杂,以及压电材料(LiNbO 3)对高镍正极进行表面修饰,同时提升了高镍正极的内禀稳定性以及其与硫化物固态
了解更多2024年11月25日 · 2024年以来,我国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头部电池企业在固态电池、大圆柱电池等领域创新的先进的技术技术引领行业快速发展,快充技术加快渗透,低空经济热潮带动高比能电池技术导入航空飞行器等新兴市场。
了解更多2024年12月13日 · 12月7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李丽教授、吴锋院士课题组在高比能全方位固态锂离子电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对高镍正极设计了一种竞争掺杂策略,成功实现了异质原
了解更多2024年5月28日 · 最高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泓和禹习谦研究员课题组基于高容量富锂锰基氧化物正极和超薄金属锂负极研制了一种10 Ah级软包锂二次电池,质量比能量达到711.30 Wh/kg,体积比能量达到1 653.65 Wh/L 。 (2)复
了解更多2024年12月10日 · 锂离子电容器 (LIC) 是一种先进的技术的储能设备,它将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与超级电容器的高功率密度和快速充电功能融为一体。LIC于21世纪初开发,旨在满足对高效耐用储能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等领域。
了解更多2023年12月22日 · 近日,团队 李丽教授 课题组 介绍了一种基于阴极材料退役程度的光催化辅助回收废锂离子电池的先进的技术 方法。与超声( 68.94% )和搅拌( 81.25% )相比,紫外辅助锂和钴的浸出效率分别达到 99.56% 和 98.25%,比非紫外辅助高出 35% 以上,且回收成本更
了解更多2024年12月13日 · 针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了快速充电过程中的关键动力学限制因素,总结了目前报道的各种具有提高离子快速扩散能力和快速反应动力学的快速充电阴极材料。
了解更多2019年5月18日 · 2010年"汽车用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4年"石墨烯基碳纳米材料宏量制备、界面组装和应用"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年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获"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2017年"高
了解更多2024年12月17日 · 课题组在高比能全方位固态锂离子电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对高镍正极设计了一种竞争掺杂策略,成功实现了异质原子(Ta)对高镍正极的体相掺杂,以及压电材料(LiNbO3)对高镍正极进行表面修饰,同时提升了高镍正极的内禀稳定性以及其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界面兼容性,显著提升了全方位固态电池的循环
了解更多1970年,出现金属锂电池。 锂离子电池 1991年,索尼公司领先研制 成功锂离子电池。 燃料电池 1839年,格罗夫(Grove)通过将水的电解 程逆转发现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20世纪60年代,美国NASA成功研制出第 一个实用性的1.5kW碱性燃料电池,用于 航天
了解更多2019年5月31日 · 中科院物理所(IOP-CAS)的Yu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合作研究人员通过多尺度x光光谱和三维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揭示了其电压衰减机理,证明是氧的释放激活了低压Mn3+/Mn4+和Co2+/Co3+氧化还原对,导致了电压衰
了解更多5 天之前 · 合理选择集流体是锂离子电池成功运行的前提,提高集流体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有助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充放电效率和循环稳定性。 近年来,为了满足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设计先进的技术的集流体,如 传统金属箔集流体改性、三维多孔集流体、复合集流体 等。
了解更多